种粮大户高广勇——
高产经验 作图总结
又是一个丰收年!吉林省辽源市东丰县沙河镇盈仓村农民高广勇面带欣喜,站在自家粮仓望去,黄澄澄的玉米堆成了一堵高两米,长约30米的墙今年,高广勇承包了150亩土地,据他估算,每亩地产量可以达到800公斤
2018年,35岁的高广勇返乡务农,成了村里第一批尝试保护性耕种的农民可盈仓村属于丘陵半山区,发灰发白的白浆土较多,农村常用的平播耕种方式也不完全适配当地土地,老高碰上了难题
第一年,高广勇边种地边记录问题等到冬季农闲,他就自己动手改装起农机深松机的挖地钩子本来比较厚实,老高在上面又套上一个薄片,挖起地来更有劲板结的土壤得到疏松,种出的作物根系更加发达让庄稼在地里吃饱吃好,秆的生命力都那么旺盛,上面结出的玉米粒肯定更饱满
大爷,您掂掂,我种出来的玉米是不是沉一点保护性耕种后,老高地里的粮食产量从最初的每亩500公斤到如今年年攀升,自己的问题解决了,他还经常在自家地头开班授课,和村民分享经验
接触中,高广勇发现一些农民不是不接受保护性耕种技术,而是弄不明白具体该咋做,自然就不敢做。
为了让技术更好理解,高广勇和朋友赵新凯模仿孩子上学用的思维导图,画了张丘陵半山区黑土地保护性耕种技术要点导图春季作业,苗后除草,病虫害应对这几年,高广勇总结出的难题,在导图上都给出了答案初稿完成后,高广勇请教了专家,让导图措辞更规范严谨
如今,这张导图传到了许多农民手中之前书上全是字,那咱真是看不进去,现在不一样了,来年春耕就按这个来了!沙河镇纯堡村村民赵纯发说
我想在适用本地的前提下,让大家都好上手。吃完午饭,高广勇就跑来围着农机打转,我给自己留的‘寒假作业’是把条耕机也改喽,春耕让大家用上!
小麦种子专家茹振钢——
品种推广 精益求精
一有工夫,小麦育种专家,河南科技学院小麦研究所所长茹振钢就会驱车来到位于河南省新乡市新乡县郎公庙镇的小麦育种场播种,施肥,防病,收割,每个关键环节他都亲自参与这一片片的小麦就像是我的孩子茹振钢说
66岁的茹振钢弯下腰,从麦苗上揪下一片叶子,放在手里仔细端详,用指头轻触一番,露出满意的笑容:这百农4199改进型长势不错!明年亩产还能增加。
在此前的考察中,他发现靠近寒带的小麦叶片薄而大,颜色深,在曙光和余晖中也能进行光合作用,制造淀粉,靠近热带的小麦叶片厚,颜色浅,不会因为强光而休眠。
各地小麦不同的特性激发了茹振钢的灵感他选出100种产地靠近北极的小麦和100种产地靠近赤道的小麦,经过3年理论研究和14年的杂交和田间改良,终于培育出了兼顾两类小麦优点的百农4199
这种小麦叶子厚,颜色深,能利用早晚间的曙光,余晖进行光合作用,中午也不休息可以说是早上班,晚下班,还不午休,产量自然就高了!亩产能增加300斤茹振钢说
在小麦研究所一间人工气候室内,装有不同小麦品种的育苗桶整齐摆放,计算机实时控制光照,温度,湿度和二氧化碳浓度在这样的实验室内,我们可以加速小麦的生长,一年五熟,两年就能完成过去8年的育种工作量提起新技术,茹振钢颇为自豪
可茹老师培育个新品种还是要8年,10年一位工作人员开玩笑地说
一个小麦新品种的推广,需要全社会付出很大成本事关农民的汗水和劳动果实,我们马虎不得,必须精益求精,哪怕出成果,发文章慢一点呢!茹振钢连忙解释
谈起将来的攻关方向,茹振钢带记者来到一处智能温室,里面种植着几十种小麦,还有更多精挑细选出来的野草。
野草生命力顽强,耐寒,耐旱,耐盐碱,抗病强我们想让小麦吸收野草的优良特性,最好能够形成杂交茹振钢对记者说,他这辈子没干别的,就是想着法让小麦长得更好,产量更高,品质更佳
脱贫村第一书记陈桂华——
文旅融合 致富路宽
入冬以后,山区气温一天比一天低吃过早餐,贵州省黔东南苗族侗族自治州丹寨县龙泉镇高要村驻村第一书记陈桂华裹着厚棉衣出了门最近村里在扩种茶树,等他来到基地时,老乡们已经忙活开了若是回到前些年,大伙儿早就进入了围炉喝小酒的节奏,如今一年四季都是农忙时节陈桂华说
地处贵州东南部苗岭山区,高要村是一个苗族群众聚居的自然山寨曾经因为地理位置偏僻,交通闭塞,这里被牢牢印上了贫困落后的标签经过脱贫攻坚战,村子面貌发生了翻天覆地的改变更可喜的是,之前发展的产业渐渐迎来收成,种地由糊口变成了赚钱的门路
昔日的荒山已种上了茶叶和蓝莓,山脚下建起了蔬菜基地,连林子下都种植了中药材老百姓可以从土地流转费,务工费和分红中获得收益,比当年自己搞零星散种强多了陈桂华说到去年底,全村人均可支配收入已经超1.2万元,比全省农村平均水平还高而陈桂华并不满足于此,他清醒认识到,高要村毕竟是一个山多地少的小村寨,产业规模很难再有突破,要带动群众持续增收致富,必须要摸索出发展新招数
一代代苗家儿女在高要村繁衍耕耘,形成了得天独厚的民族风情,保留下一大批极具特色的传统建筑两年前,村子被列入中国传统村落名录此外,村里还有上千亩梯田,不管是冬春的油菜花,还是夏秋的稻谷,田间作物层层叠叠,从山顶一直延伸至山脚,如同一条条美丽的腰带
伴随着交通条件的改善,越来越多的外地人进村游玩有风景还有风情,这不就是个现成的景区吗要推进巩固脱贫攻坚成果同乡村振兴有效衔接,正为开新局寻找办法时,一批批外地游客的到来同样带来了新启发
说干就干,在陈桂华的积极对接下,旅游公司开发团队来到高要村,准备以自然风光和民俗文化为卖点,打造一个乡村旅游目的地闲置房子可以用来发展农家乐和民宿,出产的农产品既能做成待客美食,也能做成伴手礼销售给游客们盘算起未来的前景,陈桂华信心满满
中国经济网版权及免责声明:
。郑重声明:此文内容为本网站转载企业宣传资讯,目的在于传播更多信息,与本站立场无关。仅供读者参考,并请自行核实相关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