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退役军人风采录
□ 法治日报全媒体记者 廉颖婷 通讯员 付子峰 赵静
全国五一劳动奖章获得者,全国十佳农技推广标兵,中华农业科教基金会神内基金农技推广奖,全国农牧渔业丰收奖农业技术推广贡献奖在退役军人王敏身上有诸多荣誉
为了让乡村更美丽,农民更富裕,安徽省宿州市埇桥区兴农供销集团公司副经理王敏,用军人的担当和使命扎根基层,坚守奋战20余载他始终牢记军人不服输,守规矩的作风,以一名农业技术人员的高度责任感和使命感,投入到农业技术推广工作中
门外汉变身土专家
1995年王敏退役后,被分配到宿州市埇桥区农机局任农机技术员面对农业技术,王敏是个门外汉他潜心钻研农业和农机知识,向书本学,向农民学,向农机专家学
农业技术是一门科学,来不得半点马虎王敏说,在指导群众实际生产过程中,每个技术人员都必须参与生产实践,必须现场解决各种技术问题,这就需要农技人员不但要具备丰富的理论知识,而且要掌握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否则就会在实践中摔跟头
2012年,王敏被任命为埇桥区第一农机化技术推广站站长他边学边干,不断积累经验他带头探索的《秸秆全量还田条件下玉米宽行距标准化种植技术》获区政府科技创新奖,该技术在全省推广,有效解决秸秆禁烧难题的同时,仅2016年至2018年累计节约成本7419万元,他推广冬小麦精量播种技术,全区每年有240万亩应用面积,每年节约成本近9000万元
经过近8年努力,王敏负责的技术推广站已成为拥有自主产权的试验基地,且能够独立完成各类农机化技术试验示范的全省优秀基层站所默默无闻的王敏,也成为全国农机系统小有名气的农机农艺技术土专家
一手抓队伍一手抓项目
2017年9月,王敏积极响应组织号召,担任埇桥区大泽乡镇雪花村扶贫工作队专干。
地理位置偏僻的雪花村党组织软弱涣散,发展较为落后王敏配合扶贫工作队队长大刀阔斧干的第一件事,就是抓党建,带队伍经过数月努力,把全村上下的思想凝聚到脱贫攻坚的道路上
要想富,先修路王敏不辞辛苦地跑资金,找项目,总投资约800万元,全长12公里的村村通公路修建完工,极大便利了农民的生产,生活以及农产品的运输2018年,王敏先后为雪花村争取产业到村项目资金100多万元,用于产业发展,建设种植大棚
扶贫期间,王敏经常帮助村里孤寡老人,留守儿童80多岁的刘文杰夫妻家徒四壁,儿子去世,儿媳改嫁,和两个小孙子相依为命王敏经常到他家嘘寒问暖,帮忙打扫卫生,申请各项帮扶政策
因家族纠纷,孤寡老人张夫立长年在村外独居,以养鸡,养羊为生王敏是老人家中的常客,不仅自掏腰包购买老人养殖的小鸡,还四处吆喝帮助老人售卖山羊,改善老人生活
两年多来,经过王敏和大家共同努力,雪花村从原来贫困户270户,贫困人口778人,贫困人口发生率14.5%,分别降至贫困户17户,贫困人口48人,贫困人口发生率0.8%2020年,全村所有贫困户顺利脱贫
为乡村振兴发挥更大作用
伴随着乡村振兴的大幕徐徐拉开,2020年6月,考虑到王敏在农业技术和农业生产组织上的专业优势,组织安排他到区属国企工作,为下一步乡村振兴发挥更大作用。贵州省退役军人事务厅搭建了线上线下信息交流平台。在互联网上,依托多彩贵州网,开展了“——,思念亲人,天真梦想的家乡村,在解放锦州烈士陵园为109名抗美援朝贵州烈士寻亲”系列活动。线下,建立跨省,设区市寻亲联动机制,将外省安葬在贵州的烈士和外省安葬在贵州的烈士信息与当地烈士褒奖数据库进行比对,提高寻亲成功率。。
企业助力乡村振兴原先是在基金和资金上起到杠杆作用,经过调整,现在转变为做产业,做模式,逐步专业化,精细化,并延长产业链王敏把专业技术与实施乡村振兴相结合,负责在埇桥区夹沟镇湖疃村建设全程农事服务中心目前,已完成冷库,综合服务中心,烘干塔建设,仓储及附属设施预计今年建成该项目总投资为2051万元,其中1000万元为企业自筹,1051万元为项目专项资金项目建成后,可实现年利润200万元左右
王敏还利用夹沟镇的土壤优势,建立了400亩红薯产业发展基地,通过攻克种植技术难题,降本增效,每亩可实现增收七八百元我反复进行试验,把成功的种植技术教授给农民,并科学合理地调整产业结构,不断引导土地托管思路,以最终实现农民增收,农业增效,农村兴旺王敏说
自去年以来,埇桥区兴农供销集团公司组织大量人力,财力,对光伏电站进行管理,维护,先后对14个偏僻电站,3个大电站安装了远程监控设备,修复围栏,完善警示标牌,消防设备目前,各电站运行正常,源源不断为乡村振兴输入能量
。郑重声明:此文内容为本网站转载企业宣传资讯,目的在于传播更多信息,与本站立场无关。仅供读者参考,并请自行核实相关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