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科学院青藏高原研究所所长陈发虎院士为孔卫东研究员授旗。中新社记者孙子发摄
29日,记者从中国科学院青藏高原研究所获悉,该所孔卫东研究员继2019年赴南极进行科学研究后,近期将再次赴南极,开展中美生物多样性重点国际合作项目基因形成机制研究, 极地和高寒地区土壤微生物的进化和功能多样性,对青藏高原,南极和北极的微生物进行比较研究,促进地球三大极端程度下微生物多样性的形成和维持机制
当天,中国科学院青藏高原研究所在北京举行南极考察仪式暨南极考察工作交流座谈会研究所所长陈发虎院士为孔卫东授旗并寄语送行许多参加过南极考察的科学家代表出席了会议,并分享了他们的经验
中国科学院青藏高原研究所举行南极考察仪式暨南极考察工作交流座谈会,代表们合影留念。18日,记者从青海省人民政府-北京师范大学高原科学与可持续发展研究所(以下简称“高技术研究所”)获悉,青藏高原第一套多年冻土综合观测数据集正式发布。中新社记者孙子发摄
陈发虎指出,以南极,北极和世界屋脊的环境与气候变化研究为切入点,及时启动中国应对气候变化计划,可以为全球生态环境安全作出重要贡献。。
他认为,孔卫东随中国第38次南极考察队南极之行,将进一步拓展中国极地考察和三极研究的领域和范围,进一步扩大中国科学家在极地科学研究中的话语权,是推动三极环境与气候变化国际重大科学计划启动实施的有力举措。
孔卫东说,南极科考之旅历时近半年,计划11月初从上海上船,预计12月中旬抵达南极然后他将前往长城站,中山站,罗海新站等中国南极科研站进行微生物采样作业,明年4月中旬返回上海
中国科学院青藏高原研究所孔卫东研究员介绍了他的南极考察计划。中新社记者孙子发摄
他说,地球三极中,南极,北极,青藏高原,南极环境最极端,青藏高原次之,北极相对温和因此,三极的环境/资源压力形成自然梯度,成为研究微生物多样性形成和维持机制的天然实验室这次去南极开展三极微生物时空分布项目的研究一方面,我会对2019年南极科研成果《南极红雪与绿雪微生物多样性与群落形成机制》中需要明确的问题进行深入研究,另一方面,我们将研究三极土壤微生物的基因,进化和功能多样性,分析其自然环境梯度的形成和维持机制,以及它们的异同和耦合进化过程
根据消息显示,中国第38次南极考察队有来自中国科学院5个科研机构的5名科研人员在南极开展科学研究,包括中国科学院生态环境研究中心,地质与地球物理研究所,西北生态环境资源研究所,沈阳自动化研究所。
郑重声明:此文内容为本网站转载企业宣传资讯,目的在于传播更多信息,与本站立场无关。仅供读者参考,并请自行核实相关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