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首页 > 要闻 >

撬动生育意愿需优化软环境

2021-10-18 22:32  阅读量:6031   来源:东方网   

北京市朝阳区近日发布公告,开始为有大量未成年子女的家庭组织选房,这意味着多子女家庭将可以直接分配公租房。除了公租房,最近各地密集出台鼓励子女的配套政策,引起社会关注。从全民育儿到教育减负,再到减税、住房优惠、陪产假,一系列举措让大家看到了多生孩子的好处。

过去,在农业社会中,有一种普遍的观念,即“许多人可以轻松地做事”。生儿育女有助于干农活和防老,多生儿育女是“人生赢家”。如今,随着时代的变迁,养育孩子的成本和资源早已不同,很多人生孩子的动机也发生了变化。如今,生育率下降已经成为世界级的现象。从实际情况来看,随着生育年龄的不断推迟,晚育现象更加普遍,尤其是未来三胎生育年龄可能还会继续增加。从医学角度和家庭角度来看,高龄多子的家庭压力明显,这对促进优生优育和家庭支持提出了新的挑战。

任何一个国家想要发展壮大,都离不开人力资源的支持,中国也不例外。无论是降低生活成本还是提高收入水平,近期各地为提高生育意愿所做的努力和发出的信号都值得肯定。但是,目前这些利好政策还不足以成为人们生育的决定性原因。社会变化不是简单地由某个因素决定的,人口、角色和地位的变化可能会引起其他相关结构的变化。比如出生率的提高会影响人口结构的构成,进而影响未来的教育制度、经济互动、资源配置等诸多方面。另一方面,煽动生育意愿也不是简单的加减。

如果把生育扶持政策看做“蓄水池”,生育意图就是“池中之水”。仅仅通过开放政策来增加水库的容量是不够的,还需要保存“生育意愿”的水。为了更好地落实“三胎政策”,还需要全社会的参与。通过生育、教育、住房、养老、就业等一系列合作政策机制的构建和实施,最终将形成覆盖面更广、更关爱家庭的软环境。例如,改善就业妇女的产妇保护制度,提供更灵活的就业时间,创造更有利于家庭生活的工作场所文化,可能比仅仅发放产妇补贴更有吸引力。毕竟,生育能力的形成将基于幸福的家庭生活。从这个角度来看,人口结构的改善将是一项长期任务,需要很长时间才能见效。

郑重声明:此文内容为本网站转载企业宣传资讯,目的在于传播更多信息,与本站立场无关。仅供读者参考,并请自行核实相关内容。

m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