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首页 > 要闻 >

以数字技术赋能驱动乡村振兴

2021-08-30 16:07  阅读量:4801   来源:凤凰财经周刊   会员投稿

2005年,中央“一号文件”第五条“加强农村基础设施建设,改善农业发展环境”第十四款提出“加强农业信息化建设”,标志着农业信息化被提升到顶层设计的高度。站在新的历史节点,中央前瞻性地部署数字乡村建设。在2018年“一号文件”提出“大力发展数字农业”的基础上,2019年明确了“实施数字乡村战略,加强国家数字农业农村系统建设”,2020年和2021年的“一号文件”则分别要求“开展国家数字乡村试点”“实施数字乡村建设发展工程”。期间,国务院和农业农村部相继出台《数字乡村发展战略纲要》和《数字农业农村发展规划(2019—2025年)》等专项政策,从而初步形成数字乡村建设的政策框架。

实现以“产业兴旺、生态宜居、乡风文明、治理有效、生活富裕”为主要标志的乡村振兴是新时期“三农”工作的总抓手。根据农业农村部《2020全国县域数字农业农村发展水平评价报告》,2019年全国县域数字农业农村发展总体水平达到36%。数字技术可以通过自身具备的扩散效应、普惠效应以及信息和知识的溢出效应,有效赋能农业农村现代化,从而为乡村振兴提供核心驱动力。

数字技术赋能普惠金融,缓解农村金融排斥

农户面临着传统金融和新兴金融科技的双重排斥,发展对农户友好的金融必要且紧迫。2021年中央一号文件首次提出“发展农村数字普惠金融”。农村数字普惠金融具备交易成本低、普惠性广、审批时间短、地理可及性强等优势,能显著降低农村地区的金融排斥,为产业兴旺和农业现代化提供必要的信贷资金支持。另外,数字技术的使用可以积累金融机构进行“数字农业贷”等产品创新和风险控制所需的大数据。例如,大棚蔬菜收购市场可由银行安装基于数字技术的电子账本,实时记录蔬菜交易数量和金额等信息,银行基于电子账本信息对农户进行授信。相应地,未来要着力解决制约数字普惠金融效力发挥的农户金融素养水平低、金融可行能力弱等问题。

数字技术赋能农产品销售端和生产端,助力农业提质提效

通过淘宝村、微商村、直播村等农村电商形式,数字技术在农产品的销售端已经得到有效运用。但是,没有标准就谈不上农业高质量发展,产地安全则是其前提。根据农业农村部最新数据,目前我国县域农产品质量安全追溯信息化水平仅为17.2%。借助数字技术,可以对土地质量、化肥农药用量、金属含量等进行跟踪、追溯和评价,进而建立农产品质量标准。质优则价优,价优则农民收入得到提高。例如,利用GIS数字技术对蔬菜大棚进行定位与编码,实行网格化管理和监管员抽检制度,有效确保农产品质量。

数字技术驱动城乡融合和国内国际双循环

促进城乡融合发展是实施乡村振兴战略的一项重大任务。应用数字技术可以打通城乡之间的联系桥梁,促进城乡之间资金、人才、技术、观念和组织形态等要素的双向流动。探索农业场景+数字技术的城乡融合模式,深挖地域文化和人文历史,依托电商、视频等网络平台开发观光、休闲、养生、旅游度假等产品。充分挖掘电商平台消费数据,依据不同地区、不同时节、不同人群的消费习惯,延伸产业链,提高附加值。在数字技术的驱动下,乡村正在成为国内国际双循环的一个新兴地理空间。农业农村不仅是供给端主力,更是消费端腹地。数字技术有助于加快打通内循环的堵点,促进释放县乡市场的巨大内需潜力,形成城乡双循环互相促进、区域多循环融合发展的国内大循环格局。

数字技术助力小农户衔接现代农业

“大国小农”是我国“三农”工作的基本国情,将长期伴随农业农村现代化进程。千家万户的小生产者与千变万化的大市场之间长期存在着衔接难题。数字经济典型的“小前台+大中后台”运行模式契合了上述情况,从而为解决“小农户”与“大市场”之间的组织性矛盾提供一种有效方法。未来的努力方向,一是积极探索数字技术对海量农村订单进行有效供需匹配的农业生产社会化服务模式;二是建立基于数字经济平台的 “数字农民合作社”,提升小农户组织性与协同性;三是以数据链带动和提升农业产业链、供应链和价值链,提升农户的市场对接能力,支撑农业转型升级。

数字技术拓展乡村治理手段和形式,提升社会治理效率

数字政务和智慧村务是数字技术提升社会治理效率的两大途径。前者旨在实现行政事务的线上办理,以及政府借助物联网和区块链等技术实现对教育、医疗、交通、药品和公共安全等重点领域的数字化监管。后者则强调的是集体组织的基层治理实现数字化,包括基层党建、民主选举、村务公开、农村集体资产管理等方面的数字化应用。未来,积极探索通过信息技术与传统社会治理经验的结合,推动监管式、科层式政务管理模式向数据驱动的网络化治理转变。借助互联网技术推动形成互动参与的农村基层自治模式,推进农村网格化管理,促进人口管理、综治工作、市场监管、综合执法和污染防控等基层服务和管理的精细化、精准化。

需要注意的是,数字技术赋能“三农”,驱动乡村振兴,迫切需要弥合农村居民的数字素养短板、提升其数字素养水平。目前,农业生产经营人员的“劳力”和“脑力”两项人力资本存在明显短板。第三次农业普查数据显示,从事农业经营的人员中,35岁以下的占比只有19.2%,55岁以上的则为33.6%;初中及以下学历的比例超过了90%,大专及以上比例只有1.2%。下一步,要重点突破城乡数字鸿沟最为明显的五个领域:数字安全意识、电脑使用、数字化增收、电脑工具开发、手机工具开发,这也是破解乡村振兴人才瓶颈的关键所在。基于数字人才的普及,数字技术才能真正成为农业农村现代化和乡村振兴的核心驱动力,才能有效赋能乡村经济社会发展模式的重构,最终如期实现乡村振兴。

郑重声明:此文内容为本网站转载企业宣传资讯,目的在于传播更多信息,与本站立场无关。仅供读者参考,并请自行核实相关内容。

m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