4月16日,知名果类零食品牌溜溜梅母公司溜溜果园向港交所递交招股书,拟主板挂牌上市,中信证券和国元证券担任联席保荐人。
凭借明星杨幂演绎的你没事吧?没事就吃溜溜梅魔性广告语高频传播,溜溜梅成为具备全国知名度的品牌,在原本市场集中度较低的果类零食细分赛道建立起显著竞争优势。
招股书援引弗若斯特沙利文资料称,2024年公司在中国果类零食行业排名第一,市场份额为4.9%;按零售额计,梅冻2024年市场份额为45.7%。
在此次冲刺港股上市之前,溜溜果园曾计划在A股上市。2019年6月,溜溜果园向深交所提交上市申请,后于同年12月8日主动撤回申请。撤回A股上市申请近5年半后,溜溜果园重新向资本市场发起冲击。
营收稳步增长
从2015年至此次招股书披露前,溜溜果园共获得4轮融资,投资方包括北京红杉、深圳君荣、诺享东辰等。其中,北京红杉是溜溜果园A轮股东,但在2024年6月25日,溜溜果园以减资的方式赎回了北京红杉的全部股份,不过在招股书中并未透露具体金额。
最新一轮发生在2024年12月,溜溜果园完成华安基金以4000万元和兴农基金以3500万的D轮融资。
招股书显示,在IPO前,溜溜果园创始人杨帆及其配偶李慧敏分别持股37.97%、4.37 %。聚润投资持股为36.53%,聚润投资由杨帆夫妇全资持股;深圳君荣持股为5.52%,凯旋之星持股为5.35%;凯莱之星持股为3.56%,诺享东辰持股为2.02%,华安基金持股为1.8%,兴农基金持股为1.57%。
据此估算,在最后一轮融资时,溜溜果园的估值仅有22.22亿元。
在过去三年里,溜溜果园的营收净利均呈增长态势。2022-2024年,溜溜果园的营收分别为11.74亿元、13.22亿元及16.16亿元;同期净利润分别为0.68亿元、0.99亿元和1.48亿元。
不过,溜溜果园主要产品报告期内毛利率均出现同比下滑。梅干零食类的毛利率从2022年的39.6%下降到了2024年的32.1%,西梅产品类的毛利率从2022年的36.7%下降到了2024年的32.4%。新锐产品梅冻的毛利率也比2023年有所下降。
在渠道方面,溜溜果园的销售模式为经销+直营相结合。近三年来愈发倚重零食店、超市、连锁便利店、会员店等在内的零售商,而零售商渠道的收入占比也从2022年的12.9%一路提升至2024年的50.6%。
同时,溜溜果园在招股书中透露,积极拓展海外市场,并采取适应当地文化的销售及营销策略。
不断丰富梅+产品矩阵
高速增长背后,溜溜果园正面临结构性挑战。
招股书显示,梅干零食仍是溜溜果园营收占比约6成的业绩支柱。更严峻的是,包括良品铺子、三只松鼠、来伊份在内的休闲零食头部企业,近年来加速在果干蜜饯赛道实施战略布局,推出梅类产品矩阵,溜溜果园将面临全品类零食巨头的竞争压力。
溜溜果园也意识到了这一点,2019年溜溜梅开始围绕梅子+开发策略多元化布局新品,其中主打天然低卡的梅冻产品逐渐成长为公司第二增长曲线。招股书显示,2022-2024年梅冻产品收入占比分别为19.6%、23.5%、25.4%。
溜溜果园还想复制梅冻这样产品多元化的案例。比如今年2月,溜溜果园推出天然梅精软糖打梅打,一口气推出葡萄、香橙、芒果等五种口味。另根据溜溜果园的规划,其还将在调味品领域推出梅味调味品,旨在将梅元素融入中国消费者的日常生活方式中。
但这些尝试能否取得成功仍有待验证。在梅冻产品推出之时,溜溜果园也曾推出试验过厚梅糕、梅冻、梅醋、梅饮料、梅酒等相关产品,但最终实现规模突破的仅有梅冻。
另一方面,营收依赖梅干零食这也导致公司业绩受上游原材料波动及季节性等因素较为明显。2022-2024年,溜溜果园原材料成本营收占比分别为41.7%、43.5%、47.7%。
溜溜果园在招股书的风险因素中指出,自然灾害、极端天气状况、流行病及其他超出我们控制范围的灾难性事件可能会扰乱我们的供应链,并对我们的业务营运造成重大不利影响。
或许出于稳定原材料成本等考虑,此次募资,公司计划将资金净额将主要用于扩大梅干零食、梅冻及产品配料的产能;提升品牌知名度、扩大销售网络并开拓国际市场;招聘研发人员并推进研发计划;以及用作运营资金及一般公司用途。
郑重声明:此文内容为本网站转载企业宣传资讯,目的在于传播更多信息,与本站立场无关。仅供读者参考,并请自行核实相关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