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首页 > 滚动 >

医疗AI进入临床深水区,能否重构200亿市场格局?

2025-03-31 16:11  阅读量:8451   来源:投资界   

*本文参考报告:《2024年中国AI医疗行业白皮书》,首发于头豹科创网。

近日,华为正式宣布成立第二十一军团,聚焦“云+大模型+多模态融合”技术体系,加速医疗AI在疾病诊断、治疗方案推演及患者全周期管理的落地。其核心方向包括医学影像智能分析、基因-病历-影像多模态数据交叉验证,以及诊疗决策树系统开发,目标是通过AI技术辅助医生提升诊疗效率。例如,在三甲医院实测中,AI辅助的肺结节筛查效率较传统人工阅片提升400%,罕见病诊断准确率达87%。尽管如此,数据孤岛、临床适配性不足仍是制约技术规模化应用的主要挑战。

当前,AI医疗助理正逐步从实验室走向临床实践,成为医疗行业数字化转型的重要方向。该领域通过整合人工智能、大数据及云计算技术,旨在辅助医生提升诊疗效率与精准度。以医学影像分析为例,传统人工阅片存在效率低、主观性强等问题,AI系统已可实现肺结节、乳腺癌等疾病的自动化筛查,单例CT影像分析耗时从15分钟缩短至3分钟,准确率稳定在92%以上。在诊断决策支持方面,基于多模态数据融合技术,AI可交叉分析电子病历、基因测序与影像数据,为肿瘤靶向治疗、罕见病鉴别提供参考方案。

然而,行业推进过程中仍面临多重挑战。数据质量与合规性直接影响模型性能,医疗机构间的数据孤岛现象导致训练样本不足。为突破瓶颈,头部企业正从三个维度持续优化:开发轻量化模型适配基层医疗设备,构建联邦学习框架保障数据隐私,以及通过数字孪生技术模拟真实诊疗场景进行算法验证。

头豹研究院将对中国AI医疗助理行业发展现状、细分市场以及获批情况等关键领域进行深入分析,以期对未来发展趋势做出研判。

01

AI医疗助理行业发展现状

利用人工智能技术解决基层临床问题,有效提升基层医疗水平,且能快速收集、分析、预测疾病数据和区域健康走势,对重大疾病展开联防联控,对重点人群、康复人群等展开有效管理和预防。“AI+医疗”技术的发展和完善,有助于弥补基层医疗机构的短板,提高公共卫生服务效率,进而有效缓解国家优质医疗资源相对匮乏和基层医疗服务能力不足的结构性难题。

AI医疗助理利用临床数据结构化,结合病案语义理解,以权威的医学知识库为基础,对医疗机构的数据体系进行深度融合,主要包括AI语音电子病历、AI智能导诊、AI智能问诊和AI推荐用药,能无缝地赋能到门诊、住院两大诊疗场景中,从而全面提高医护人员的工作效率和医疗质量。

自2010-2019年,中国已完成由远程医疗到互联网医疗发展的第 一阶段,已实现广泛采用基本的远程信息技术,包括在线协议和医师与患者之间的共享数字信息。2020年,由于全球突发卫生事件,客观上推动了AI在医疗服务领域中的应用。互联网医院的陆续建成和实施落地,推动了AI医疗助理的发展,目前AI应用于智慧医院已遍布全流程,包括AI分诊、院内导航、问诊支付、检验检查、随访调查等,实现全流程、全周期覆盖,有效减少患者等待时间,同时增加资源获得感。如广东省第二人民医院正在建设的5G智慧医院是AI应用于医疗服务和医院行政管理的一项创新。该院拥有病床1,500张,得到政府的支持,与华为公司合作安装5G和云计算平台,并将院内的互联网医疗系统、医院信息系统、检验影像系统和行政管理系统等整合为一个综合平台。

人工智能将通过减少成本、资源浪费和提高工作效率来提高生产力;将通过提高诊断的准确性、日常任务的自动化和减少患者就医等待时间等,提高服务质量。医疗方案的个性化制定将使医疗方式变得更加有效和准确。

AI医疗助理行业市场格局分析

现阶段,AI在医疗领域应用广泛,医疗助理主要解决语音电子病历、智能导诊、智能问诊、推荐用药等需求,并且有衍生出更多需求的可能性。

现阶段,传统医院病案管理存在纸质病案占空间、耗资源、易损坏,病案录入、病历质控效率低等诸多问题。在人工智能技术的发展和推动下,智慧病案应运而生。智慧病案通过信息化及智能化技术,对医疗机构病历/病案数据进行处理,帮助病案工作者实现了数据整合、数据质控、病案入库归档、病案数据应用服务的统一集成。语音电子病历系统通过智能语音识别技术,医生口述的病历内容能自动识别转写为文字,并完成实时输入,有效提高病历书写效率;同时,可支持将口述操作转化为系统命令执行常规鼠标点击操作,更为方便快捷。

例如,云知声于2016年与北京协和医院达成合作,以语音电子病历为切入点,逐步布局智慧医疗蓝海市场。其应用智能语音识别、自然语言理解、临床知识图谱等AI技术,打造语音电子病历系统和智能病历质控系统,实现病案录入、质控提质增效的同时,也为DRGs分组提供了坚实的数据基础,助力医保控费提效。

近年来,随着智能技术的发展,手机卫星定位导航虽能轻松解决室外寻路问题,面对室内信号弱的环境仍难以定位和导航,医院导航导诊问题始终未获彻底解决,病人问诊“找科难”“寻路盲”问题亟待解决。

随着AI在智慧医疗领域的不断渗透,智慧医院建设正从1.0版本向2.0版本转化,有望打造医院空间全面的数字化及平台搭建、医疗大数据的深度挖掘以及人工智能的应用。

2023年5月,国家卫生健康委、国家中医药管理局印发《改善就医感受提升患者体验主题活动方案》,指出充分运用新手段、新技术、新模式,打通人民群众看病就医的堵点淤点难点。力争用3年的时间,将“以病人为中心”贯穿于医疗服务各环节,整体提升医疗服务的舒适化、智慧化、数字化水平,推动形成流程更科学、模式更连续、服务更高效、环境更舒适、态度更体贴的中国式现代化医疗服务模式。

智能问诊指利用AI等技术的赋能,对就诊流程进行更深层次的优化,构建出诊前、诊中、诊后全方位、不受空间和时间限制的医疗和健康闭环管理服务,为病人提供安全的环境、智能化的体验和温馨的服务。2023年5月,国家互联网信息办公室发布的《数字中国发展报告》显示,截至2022年10月,全国设置超过2,700家互联网医院,开展互联网诊疗服务超过2,590万人次;地市级、县级远程医疗服务实现全覆盖;2022年,互联网医疗用户规模达3.6亿人,增长率为21.7%。人工智能“连接”患者、医生和医院,搭建三者的信息桥梁,解决医患信息的不对称问题,提升就医服务水平。

AI医疗助理行业竞争格局

中国AI医疗助理行业技术发展相对成熟,已在多家医院实现产品落地。选取企业在AI医疗助理领域的覆盖情况、技术种类及企业专利数量进行对比分析,发现主要分为3个梯队,第一梯队企业产品覆盖领域多、技术先进,凭借企业自身技术实力积累带动智慧医疗领域产品发展,迅速抢占市场地位。

互联网、科技巨头企业凭借企业自身技术积累带动医疗板块业务发展。同时,政策出台进一步推动互联网医疗数字化发展。2023年国务院出台的《关于进一步完善医疗卫生服务体系的意见》提出发展“互联网+医疗健康”,推进医疗大数据共享,强调数据安全,加快推进互联网、区块链、物联网、人工智能、云计算、大数据等在医疗卫生领域中的应用。

AI时代,信息的获取和产生模式已经发生改变,很多智能医疗产品的工作原理也将发生改变。未来,企业需专注新技术的开发与应用,具有专业技术的企业拥有先发优势,进一步扩大企业的竞争实力,同时,新兴企业可着力关注尚未实现落地领域的产品开发,通过产品细分抢占市场,提高在医院信息化和智慧医疗领域的影响力,从而在商业化竞争中占取先机。

郑重声明:此文内容为本网站转载企业宣传资讯,目的在于传播更多信息,与本站立场无关。仅供读者参考,并请自行核实相关内容。

m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