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首页 > 滚动 >

长三角一体化推进的“关键时刻”:布局新质生产力,首批12个长三角创新联合

2024-06-06 22:34  阅读量:4208   来源:证券之星   

21世纪经济报道记者柳宁馨 张梓桐 杭州、上海报道 6月5-6日,2024年度长三角地区主要领导座谈会在浙江温州举行。

在6月6日的第六届长三角一体化发展高层论坛现场,首批12个长三角创新联合体成立,包括长三角汽车轻量化技术创新联合体、长三角金融市场人工智能与安全创新联合体、长三角生物制药创新联合体等。

此外,论坛现场还签约了建设轨道上的长三角、新能源汽车充换电基础设施一张网、“跨省高效办成一件事”、医保跨省结算提质扩面、养老服务一体化等10大事项,长三角“一带一路”高质量发展促进会也正式揭牌。

华东师范大学城市发展研究院院长曾刚在接受21世纪经济报道记者采访时表示,此次成立的长三角创新联合体以及签订的10大事项等,推动了长三角一体化发展取得新的重大突破,也提供了具体行动方案。整体来看,这次论坛成果为推进长三角跨地域“政、产、学、研、用、金”一体化发展提供了新动能、新保障。

上海社科院原副院长、长三角与长江经济带研究中心常务副主任王振在接受21世纪经济报道记者采访时表示,本届论坛精准务实地推进长三角一体化项目,尤其是围绕科技创新,布局新质生产力。尤其是12个长三角创新联合体的成立体现了机制上、政策上的不断突破,关键核心技术的攻关,更注重前沿性,形成了跨行政区域的、聚合的攻关团队,并落实了资金和人才。

紧扣一体化、高质量

从长三角三省一市主政官员的发言可以发现,“一体化、高质量”是长三角发展的重要战略方向。

上海市委书记陈吉宁表示,紧扣“一体化”和“高质量”两个关键词,长三角始终一以贯之,坚定走在前列。要积极担当作为,推动一体化发展不断走深走实,更好提升区域发展整体竞争力。

江苏省委书记信长星表示,发展新质生产力是推动高质量发展的内在要求和重要着力点,要把“一体化”和“高质量”两个关键词充分体现在加快发展新质生产力上,更好发挥先行探路、引领示范、辐射带动作用。

浙江省委书记易炼红表示,紧扣一体化和高质量两个关键,上海龙头带动、苏浙皖各扬所长,经济增长极份量更重,发展动力源势头更强,改革试验田活力更足。

安徽省委书记韩俊表示,长三角一体化是安徽发展的最大机遇、最大动能、最大红利。安徽坚持常态化对标沪苏浙先进经验,能学快学、能用尽用,正在形成全省域深度融入长三角一体化发展新局面。

今年以来,长三角区域经济总体开局平稳。从经济增速看,一季度,江苏、浙江、安徽、上海GDP增速分别为6.2%、6.1%、5.2%、5.0%。

此次论坛上,三省一市均提出建设科技创新体系的重要性。

上海将在长三角中继续发挥科技创新的重要角色。陈吉宁提出,上海将加强创新格局的体系化构建,强化战略科技力量,建设基础研究先行区,加快关键核心技术攻关,推动先导产业培育壮大、传统产业转型升级、未来产业萌发成长,携手苏浙皖加强跨学科交叉基础研究,创新科技联合攻关体制机制,共同打造世界级高端产业集群。

江苏同样注重科技创新,也将借力长三角的科创力量。信长星表示,要更大力度构建一体化的创新体系,充分整合长三角科技创新力量,跨区域、跨部门开展关键共性技术、前沿引领技术攻关,早出、多出有影响力的科技创新成果。

浙江突出科创和产业与长三角的高效协同。易炼红表示,面向未来,长三角的战略地位更加凸显、攻坚任务更加艰巨。携手共建创新创业长三角、一体联动长三角、高层次协同开放长三角、绿色低碳长三角、安全稳定长三角,共同培育发展新质生产力。

安徽则继续抢抓科技创新机遇,挖掘发展潜力。韩俊表示,当前安徽发展呈现厚积薄发、动能强劲之势,正处于大有可为的上升期关键期,将在统筹科技创新和产业创新上展现更大作为,全力服务国家战略科技力量建设,加强重点领域联合攻关,推进战略性新兴产业融合集群发展,加快培育和发展新质生产力。

成立首批12个创新联合体

围绕共同推进科技创新体系建设,本届长三角一体化发展高层论坛对区域联合创新有了明确的行动指南。

论坛现场,首批12个长三角创新联合体成立,该联合体由三省一市科技部门围绕集成电路、生物医药、人工智能、新能源汽车、量子通信、高端装备制造、新材料等重点产业领域,以重大科技攻关任务为牵引联合组建成立。

具体而言,长三角创新联合体今后将协同开展产业关键核心技术联合攻关,加强科技创新和产业创新深度融合。

在曾刚看来,新成立的12个长三角创新联合体,较好地体现了长三角在完成国家重大科技攻关任务中,充分发挥龙头企业作用,构建以企业为主体、以效率为导向的新型产学研一体化机制,实现跨区域创新资源整合以及科技创新与产业创新深度融合,为新质生产力发展提供了可靠的机制支撑。

十项高层论坛签约事项清单涉及轨道交通、人才工作、科技金融等,有助于推进长三角一体化更加深入,内容包括组建长三角轨道交通运营公司合作框架协议、长三角区域物流降本提质增效合作框架协议、推动长三角人才工作高质量发展合作框架协议、长三角航运贸易数字化合作框架协议、长三角AI+场景联合创新战略合作协议等。

交通物流航运方面,未来将组建长三角轨道交通运营公司,推动长三角地区跨省城际、市域铁路运营一体化。三省一市也将联合开展物流基础设施互联互通、物流运输方式多式协同等行动,推动降低长三角区域全社会物流成本,三省一市还将共同推进《长三角航运贸易数字化合作框架协议》。

浙江大学经济学院教授叶建亮告诉21世纪经济报道记者,过去五年长三角一体化的交通格局已经基本形成,接下来要进一步加深城际轨道交通的一体化程度,包括城乡的交通一体化以及海陆空交通体系的协同发展。

曾刚在接受21世纪经济报道记者采访时表示,十项高层论坛签约事项清单中提出建设轨道上的长三角,组建长三角轨道交通运营公司,推动长三角地区跨省城际、市域铁路运营一体化,为长三角地区铁路公交化、长三角地区市民出行便捷化提供了制度保障。

市场服务方面,三省一市推进强化市场基础制度规则统一等四大领域先行探索,建立15项合作机制,助力建设全国统一大市场先行区。

叶建亮认为,三省一市要在民营企业发展、市场体制改革方面加快突破,尤其要突破一些既有的统一大市场建设中的难点堵点问题,这是在过去五年长三角一体化基础上继续探索的重要出发点。

论坛上还发布了10项实事项目清单,包括建设轨道上的长三角、长三角新能源汽车充换电基础设施一张网、长三角“跨省高效办成一件事”、医保跨省结算提质扩面、长三角养老服务一体化、长三角“一卡通”提质扩面等。

本届论坛提出的10大事项聚焦长三角各地共同关注的便利医疗、跨省交通等问题,在王振看来,这些项目让居民可以共享长三角一体化发展成果,也体现长三角一体化建设的进一步提速,满足了居民和企业的最新需求。

曾刚认为,10项实事项目清单中提出长三角新能源汽车充换电基础设施一张网,不仅能更好地满足长三角地区市民出行充电需求,而且还将为长三角地区新能源汽车产业项目提供新契机。

郑重声明:此文内容为本网站转载企业宣传资讯,目的在于传播更多信息,与本站立场无关。仅供读者参考,并请自行核实相关内容。

md